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光辉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同时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伟大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需要我们读懂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汲取百年党史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力量,激发新时代奋斗前行的内生动力。
9月1日起,亚新官方网站开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习专栏,推出系列稿件,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形成的伟大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和丰厚滋养,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今天,我们为您带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第十篇——《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南泥湾精神述评》。
秋雨霏霏,稻浪滚滚。今年“十一”长假期间,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游人如织。参观者或驻足观看,或凝神思考,一件件蒙着时光尘埃的老物件,把他们带回了80年前那段艰难而光辉的岁月。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首欢快优美的《南泥湾》至今已传唱近80年,一听到它的旋律,人们就会想起南泥湾,想起大生产运动。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应面临极大困难,广大军民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的困境。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党中央、毛泽东同志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1年3月,遵照党中央指示,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延安东南50余公里处的南泥湾,一边练兵备战,一边垦荒屯田。短短三年时间,三五九旅不仅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南泥湾精神。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南泥湾》的旋律充满欢快的气氛。今天的人们很难从中体会到当年开发南泥湾的艰难,甚至会赋予艰苦的生产自救行动些许浪漫色彩。
三五九旅刚进驻南泥湾时,南泥湾其实是一片人烟稀少的“烂泥湾”,那里梢林满山,荆棘遍野,常有野兽出没。战士们这样描述:“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
面对困难,广大指战员坚定地说:“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那是一段将士们的激情像干柴一样燃烧的岁月:没有房子住,官兵们搭草棚、打窑洞;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钱;没有菜吃,到河边挖野菜;缺少穿的,将士们夏天光着膀子开荒,冬天砍柴烧炭取暖;缺少开荒工具,就用捡来的炮弹皮、废铜烂铁自制农具……
靠着那股子不怕苦、不怕难的拼劲,仅仅三年时间,三五九旅就办起1个纺织厂、1个被服厂、2个机械厂、2个纸厂、4个木工厂、3个军鞋厂、3个铁厂、1个肥皂厂、2个油坊、8个粉坊、6个豆腐坊、7个盐井、2个煤窑,农业生产种植面积达到26.1万亩。1944年,南泥湾收获粮食约3.7万石,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约1万石。毛泽东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它教会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自强自立,奋发图强,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正如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小龙所言:“南泥湾精神已融进中国共产党的基因血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我们在不同领域砥砺前行,一次次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从而不断杀出血路、打开新局。
在新疆,兵团人铸剑为犁,在千里戈壁滩上开荒造田,屯垦戍边,建造出一座座戈壁新城,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在东北,几代中国人挥洒青春汗水,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拓荒史诗;在南海,一代代官兵以特有的坚忍扎根海岛,建房建塔建堡垒,战天斗地搏风浪,把“天上烈日烤,地上不长草”的“海上戈壁”建成了绿树成荫的“海上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大到飞机军舰、小到集成电路。盾构机作为“大国重器”,有着极高的技术门槛,其生产制造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一段时间里,我国进口盾构机,不仅价格上“任人宰割”,西方厂家为防止技术泄露,还派“指导专家”到我国工地上亲自操控。正是靠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经过十多年奋战,我国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一跃成为世界盾构机生产大国和强国,产品出口到了西方国家,盾构机由此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又一张闪亮的“中国制造”名片。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就什么都有了。”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此言非虚,因为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作支撑,中国人永远封不住、压不垮。
同心同德 共克时艰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上至旅长,下至马夫,一律参加生产。凡是出现困难的地方,领导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
旅长王震,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挤出时间参加劳动,一位外国记者感叹:“他的双手和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像个庄稼人。”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在战场上失去了一条手臂无法拿镢头开荒,就亲自给战士们做饭,并挑送上山。“模范团长”陈宗尧不顾身体多次负伤,跟战士们一样劳动。负责组织全旅生产工作的三五九旅后勤部政治委员罗章,随身带着一把大镢头,走遍了全旅各个生产点,由于过度劳累跌进深沟受了重伤。营连干部,更是与战士们一同劳动、生产和学习。
上为之,下效之。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有这样一张老照片,让人印象深刻。照片中,一位年仅7岁的小女孩正全神贯注地用小手在纺车上捻毛线,一脸的倔强。她是三五九旅四支队供给处干部吴成恩的女儿吴萍。当时,很多成年人每天也只能纺二三两线,而小吴萍每天却能纺到一两多,是陕甘宁边区最小的劳动模范。小吴萍纺线的事迹让三五九旅官兵很受鼓舞,开荒、纺线的劲头儿更足了。正是靠着这种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军民同心、群策群力的精神和作风,根据地军民靠着自己的双手,摆脱了难以想象的物质困难,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奇迹。
毛泽东曾说:“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都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毛泽东在自己窑洞下面开荒种菜;朱德组织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纺线比赛,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
无论是将军扛起镢头,还是领袖摇动纺车,都映射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光辉,受益者自然是群众。数据显示,1941年陕甘宁边区农民交的公粮,占总收获量的13.58%,1942年降为11.14%。到1945年,边区农民大部分达到了“耕三余一”(耕种三年庄稼,除消耗外,可剩余一年吃的粮食),部分达到“耕一余一”。
更重要的是,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大大提高了根据地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军民关系,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从而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群众基础。
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
毛泽东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要求调查研究务必做到“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由表及里”,把握事物的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实行屯田开荒的“南泥湾政策”,正是一系列调查研究的结果。
朱德曾率技术人员多次到南泥湾实地勘察。一次勘察中,朱德遇到一位唐姓老汉,拉着他的手问:“这里能打粮吗?”唐老汉说:“怎么不能!这里我很熟悉,地肥得很哟!只是这里没一户人家……”
随后,朱德请唐老汉当部队的编外“顾问”,一起勘察南泥湾的山林野谷、沟壑池潭。唐老汉介绍了诸如哪里荒地多、哪里土地肥、四时八节种啥好等一系列情况。他还告诉朱德当地的水有毒,不能喝,要喝水得到别处找水源。朱德等人临走时,取了当地的水样和土样。化验结果表明:南泥湾的地下水没有问题,地面水中的毒是枯叶败草长期腐烂所致,只要用挖池渗漏的办法把毒物滤掉,再投以适量药品消毒,就可以饮用。
与此同时,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工作的农林生物学专家乐天宇考察了南泥湾、槐树庄、金盆湾一带的植物资源和自然条件,并收集了重要植物标本2000余件,写出《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详细阐述了边区森林资源和可垦荒地的情况,也提出开垦南泥湾以增产粮食的建议。
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朱德提出了一个开发南泥湾的总体计划。之后,他把准备调部队进行屯垦的打算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采纳了朱德的意见,并称赞说:“这件事你朱老总抓得好,抓得好哇!”
正如延安大学党史专家、《南泥湾精神》一书作者陈福荣所说,8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再次回望南泥湾,我们除了为大生产运动的丰硕成果感到骄傲,为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感动,更应该学习继承南泥湾军垦屯田过程中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确保在未来的各项工作中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因为,实事求是不仅是南泥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勇于创造 敢为人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南泥湾,中国共产党人注定要继续创造奇迹。
中国历史上有军垦屯田的传统,但开发南泥湾之前,我们党的历史上并没有先例。
放下钢枪,扛起锄头,从战场来到荒原,“场景”变了,体制、观念、思路都要随之而变。为此,三五九旅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创造。
开展大生产运动之初,三五九旅就成立生产委员会,规定营、连副职分别负责组织本级生产自给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罗海曦说:“这种比较完善的生产经营体制和生产委员会的形式,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战斗与生产相结合、劳动与武力相结合的指示,既便于对敌斗争,又便于组织生产。”
针对部队官兵多是南方人,对北方农业生产不够熟悉的情况,三五九旅把披着光面羊皮坎肩的老农请到讲台上给官兵们讲课,甚至批准71岁的老农朱玉寰参军,并委任他为旅农业生产副官,还发了一个“执照”给他。
为了给部队多筹措资金,三五九旅除了开荒种地,还办起了工业,搞起了运输,做起了生意。在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下,他们成立军民合作社,推销土货和自己工厂生产的毛毯、皮鞋、毛巾、布鞋、牙刷、牙粉、陶器、糖果、麻纸、墨水、日记本等商品。
三五九旅官兵的各项创新创造,发展了边区的工农业生产,活跃了边区的经济,对根据地军民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对三五九旅的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给王震的奖状上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
80年过去了,南泥湾早已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成为一个精神符号,深深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
2021年春,美国人聂子瑞沿着《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斯诺的足迹重访陕北。南泥湾村,76岁老党员侯秀珍的两把镢头令他难忘——
一把是侯秀珍的公公刘宝斋的。80年前,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垦荒,副连长刘宝斋和战友,一手镢头一手枪,在荆棘遍野中开垦出陕北“好江南”;
一把是侯秀珍自己的。20多年前,这位村干部带领村民修路建学校,扛着一把镢头,把不毛荒山变成葱绿山岭,如今全村已脱贫奔小康。
两把镢头,一种精神。当前,中华民族越来越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中国共产党人扛起“老镢头”,踏上新征程,必将创造出更多新时代的“好江南”。
信息来源:学习强国